185-0822-7772
四川海辉千讯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成都双流区东升街道藏卫路南二段699号附6号1层
电话:185-0822-7772(王)  
189-8000-5257(佘)
邮箱:ibfs@qq.com
成都弱电公司讯: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将承载越来越多的人口,智慧城市建设正呈现出一股强劲的崛起和推进风潮。据报道,我国“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投资总规模约5000亿元,将撬动2万亿产业机会。目前,全国已有超过25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很多地方都已出台了相应的规划和行动计划,预计到2018年底,将有70%以上的地级以上城市参与到“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来。随着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建筑、城市智能化水平愈来愈高。未来,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慧城市将进一步融合发展,为人们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智慧城市建设成为大势所趋,值得期待和大力、有效推进。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也有不少地区试点取得初步成效,那么,对于智慧社区建设普通市民有何看法,他们对智慧城市的认知有多少,对智慧城市发展有何期望?2018年4月16日至30日,人民论坛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围绕着智慧城市建设的系列问题:智慧城市到底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公众对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的哪些方面更为关注?我国发展智慧城市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困难?等面向社会公众发起问卷调查。
什么是智慧城市?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实现对城市的智慧式经管和运转。可以说,智慧城市是“互联网”时代下的城市发展新趋势。我们日常使用的移动支付、打车软件、智能导航系统、电子病历、电子政务等等都是智慧城市在公共生活中的体现。
超六成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改变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是否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变化?调查显示,对于这一问题,有64.2%的受访者认为生活发生了变化,其中,23.9%的受访者认为“改变很大”,只有15.0%的受访者认为“没什么变化”(见图1)。近几年,人们已经开始接受和认可智慧城市的建设对个人生活方式的改变,并且感受到智慧城市已经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进一步分析发现,其一,青年群体对于智慧城市建设给自身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感受更明显。超六成的45岁以下受访者明显感受到智慧城市发展对生活方式改变的影响,而且年龄越小,感觉到的变化越大。从受访者的实际生活角度来看,智慧城市建设更直接地体现在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上,而青年群体能够更多、更快、更直接地从信息化过程中受益,从而更明显地感受到生活方式的改变。其二,居住在乡镇村的受访者更认可智慧城市建设带来的变化。62.5%的居住在乡镇村的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的发展使自己的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这一比例远高于来自直辖市的受访者(37.5%)。
超半数受访者认为智慧城市建设应重点关注医疗和交通
对于我国现阶段智慧城市建设应重点推进的领域,超半数受访者选择了医疗和交通领域,40.6%的受访者选择了教育领域。相比之下,选择物流领域受访者占比最低,还不到一成(见图2)。这反映出我国政府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时,应重点关注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尤其是关系民生的医疗、交通和教育领域;同时也侧面反映出我国物流领域的智慧化程度相对较高,其建设经验可以为另外领域所借鉴。
以医疗为例,做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构建更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可以让医疗变得更“智慧”。医保实时结算、电子病历跨院检索等技术既节约了患者的就诊成本,又提高了医生的工作效率。对于智慧交通而言,居住在直辖市受访者的重视度(67.4%)要显著高于另外城市(重视度均低于五成)。可见,在多数受访者看来,一线城市的交通问题迫切需要改善,而智慧交通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构成,是解决交通问题的重要手段和优先选择方案。智慧交通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卫星导航与定位技术、电子控制技术等,实现人、车、路的密切配合,在极大地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保障交通平安和改善交通运输环境的同时,提高能源等资源利用效率。
智慧城市建设的经济社会环境优势明显,但还需顶层设计与资金支持
对于我国建设和发展智慧城市具备的各项优势,51.5%的受访者认为“我国正处在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智慧城市建设将成为抓改革、保增长、促发展的重要助力”;48.8%的受访者认为“我国城市群的经济、社会、文化各具特色,建设智慧城市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和互补优势”;45.1%的受访者认为“‘制造2025’和‘互联网’将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坚实平台”。可见,在受访者眼中,我国建设智慧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优势比较突出。
但另一方面,“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和战略布局已经形成”仅得到35.5%的受访者认同;“各部委为建设智慧城市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仅得到15.4%的受访者认同。与另外受访者相比,来自地级、县级市以及乡镇村的受访者,对这一选项认同度更高。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智慧城市建设的愿景、构架和顶层设计需要厘清涉及的关键要素和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也需要更好整合政府的治理智慧、大学和科研机构较强的研发能力以及企业的创新和实践应用。